日前,市紀委市監委會同市教育局、市衛健委、市生態環境局、市交通運輸局、市政務服務和數字化建設管理局等牽頭部門,公布在“不忘初心、牢記使命”主題教育中專項整治漠視侵害群眾利益問題工作的第二批成果。分別是:
興辦人民滿意教育方面,提高幼兒教育水平,新建、改擴建公辦幼兒園6所,新認定普惠性民辦幼兒園12所;開展小區配套幼兒園專項治理,對17所無證幼兒園摘牌處理。強化師德師風建設,組織730多名教師走進1956名學生家中開展“師愛進萬家”家訪活動;對校外培訓機構開展2次專項檢查,吊銷1家聘任在職教師培訓機構的辦學許可。設立行政審批教育窗口,入學、轉學等28個事項基本實現“只跑一次”。維護校園安全,校園安全網絡監控平臺與公安部門云警平臺聯網,實現一鍵報警;培訓學校安全管理人員120余名,組織突發式實戰演練200余校次,開展全覆蓋安全檢查6次、專項檢查37次,排查隱患109處。建立定期醫療體檢制度,為初高中入校新生和部分小學生免費體檢,今年受益學生1.7萬人。加強教育信息化建設,校園寬帶基本達到百兆以上。
提高醫療服務水平方面,減輕百姓醫療負擔,公立醫院實現藥品零差率銷售,調整手術、護理、診查和治療類等醫療服務價格3971項,CT、核磁、超聲等大型醫用設備檢查價格降幅15.5%,檢驗類檢查項目價格降幅10%。方便百姓就醫,全市10家公立醫院開展預約診療服務,8家醫療機構納入全省檢驗檢查結果互認單位范圍之內,6家公立醫院開通檢驗影像結果查詢和自助收取報告、打印膠片服務。提高醫養結合水平,組織62家養老機構與55家醫療機構簽訂醫療服務協議,滿足老年人的健康生活需要。 整治農村人居環境方面,推廣測土配方施肥、秸稈資源化利用、高效低毒農藥和生物防治等技術,防控種植業污染,全年化肥、農藥用量分別比2018年減少11.6%、16.5%。開展“綠衛2019”森林執法專項行動,查處破壞森林資源草原案件94起。加強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,楊木水庫“隔離工程、生態工程”已經完成。加快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,建成龍山區壽山新區污水干管工程8.7千米,鋪設工農鄉污水干管工程管線8668米。推動養殖業污染治理,采取堆積發酵、沼氣利用、有機肥生產等方式,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1.5%。 改善百姓出行條件方面,在遼源至長春線路長途客車安裝并推廣使用“一卡通”支付設備。公交IC卡完成升級改造,實現全國互聯互通。免費上門為4萬老年人辦理“老年卡”。延伸公交線路6條,開通遼源至長春龍嘉機場、遼源至四平高鐵站的客運班車。十六中連城橋項目建設順利實施,伊開高速二期工程建成通車。改造危橋12座,完成安全生命防護工程112公里。開展1800公里“四好農村路”養護工作,清理垃圾5萬立方米、灌縫20萬延米、疏通橋涵50座、補植路樹40萬株。推進公路環境整治,種植中央隔離帶綠籬22萬株,補植行道樹8000余棵,邊坡植被綠化15.7公頃,清理城市出口垃圾雜草、越冬垃圾等6500余立方米。開展集中整治“黑車”行動,查扣非法營運車輛420臺次。加大出租車監管力度,撤銷207名出租車駕駛員從業資格,吊銷4戶出租汽車運營許可。 提升政務服務水平方面,豐富政務大廳服務功能,將涉及水、電、氣、熱、移動、聯通、電信、吉視傳媒等1228項審批事項納入綜窗受理范圍,受理率達到85%。實行“前臺綜合受理、后臺分類審批、統一窗口出件”模式,將36個部門529個審批事項納入無差別受理綜合窗口。建立“中介超市”,將省內947個中介機構在政務大廳掛牌公示,提供企業信用查詢服務。推進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改革,政府投資類項目壓縮到100天以內、企業投資類項目壓縮到80天以內。營造良好營商環境,聘請500名軟環境監督員,設置100個軟環境監測點,全方位監督監測我市營商環境狀況;組織近300名局長行長科長參加“三長”進企業活動,走訪企業400戶次,解決、解答問題183個;公開公示全省投訴舉報電話12342,解決企業投訴70余件;組織市發改委等31個部門221名干部走進“軟環境熱線”直播間,解答問題328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