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征五號有著我國運載火箭的數個“之最”,這般迅猛的中國速度,發軔于無數科技工作者多年的辛勤耕耘。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獲獎團隊代表、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總設計師李東說,“豈止是十年磨一‘箭’,前期論證和攻關,必須要追溯到三十年前?!?/span>
——這樣的中國突破,是只爭朝夕的創新之果。
當代科技工作者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,忘我投入,奮力攀登,才有了一項項突破。
當埃博拉病毒肆虐西部非洲,研發此類疫苗成為當時醫療科研界努力摘奪的“皇冠”,中國的疫苗研發水平很快得到國際同行高度認可。曾戰斗在抗擊埃博拉一線的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回憶,在一次國際學術會議上,曾有一位外國同行半開玩笑地說,“你們最近在研究什么,告訴我,我們就不去研究了”。
——這樣的中國突破,澎湃于科技工作者超速的“運轉”。
已故杰出科學家黃大年,仿佛沒有時間停下喘口氣,將一個個高端科技項目推向世界前沿,直至生命定格在58歲。有人說他是個“瘋子”,他卻毫不在意:“中國要由大國變成強國,需要有一批‘科研瘋子’,這其中能有我,余愿足矣!”
中國優勢: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,集中力量辦大事
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,就是要在新賽場建設之初就加入其中。如果沒有一招鮮、幾招鮮,那我們就缺少了機會。
無論是環境艱苦的大亞灣反應堆,還是40年磨一劍的高溫超導研究,到如今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國際領先……一大批自然科學領域基礎研究取得的突破,正是國家對基礎研究的重大投入,瞄準前沿、緊扣需求,為我國科技創新提供了持續不斷的“原動力”。
建設世界科技強國,關鍵在激活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。
習近平總書記指出,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,這是我們成就事業的重要法寶。
在這一年里,人的因素越來越多被激活,多方協作匯聚力量實現攻關突破的例證比比皆是。
“新舊相推,日生不滯?!笨茖W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,蘊藏巨大潛能。在“科技三會”召開的當年,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同比增長15.97%,首次突破萬億元大關;72小時內快速查明300種突發傳染病原,傳染病應急體系建設取得重大突破……科技創新正加快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。
“凡貴通者,貴其能用之也?!备咝录夹g發展及產業化水平直接關系到國家科技競爭力。目前,我國國家高新區共156家,未來還將進一步發揮“領頭羊”作用,推動國家自創區、高新區成為“大眾創業、萬眾創新”的主陣地。
“心有大我、至誠報國?!秉S大年的故事,讓很多人為之動容。愛國之心,炙熱滾燙。此心此意相通,是8100萬中國科技工作者的共鳴。
在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指引下,科技工作者的愛國熱情進一步轉化為科研動力。發現“量子反?;魻栃钡那迦A大學薛其坤院士,是首屆創新爭先獎的獎章獲得者之一。早晨7點鐘進實驗室,晚上11點鐘離開,他幾乎沒有休息過一個完整的假期和周末。薛其坤說,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,就要把為祖國富強、民族振興、人民幸福貢獻力量作為追求。
從1970年4月24日將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,到如今叩開空間站時代的大門,無數中國航天人懷著科技報國的信仰,集中在中國航天這面大旗之下,不改初心,創造出累累碩果。
懷揣“開發出老百姓用得起的高質量生物藥”的使命,國家“千人計劃”特聘專家俞德超,研發單克隆抗體新藥產品為眼疾患者帶來光明;承擔國家“重大新藥創制”專項,帶領團隊研制成功具有國際知識產權的抗腫瘤一類創新生物藥……“實現‘高端生物藥中國造’的夢想,是我一生追求的大事?!庇岬鲁硎?。
當前,國家對戰略科技支撐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加迫切。以國家實驗室建設為抓手,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,以重大科技任務攻關和國家大型科技基礎設施為主線,整合全國創新資源,建立目標導向、協同攻關,這一年來逐漸形成開放共享的新型運行機制。
“不能總用別人的昨天來裝扮自己的明天,即使是過著‘緊日子’也不能放松對科技工作的投入?!边@是全社會形成的有力共識。數據顯示,2016年全國研究與試驗發展(R&D)支出達到15440億元,比上年增加9%,占GDP比重為2.1%,其中企業占比78%……
“窮理以致其知,反躬以踐其實?!笨萍脊ぷ髡邆儽硎?,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,就要加強科技供給,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??茖W研究既要追求知識和真理,也要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。
從青藏高原生態恢復到新疆地區棉花生產,在人跡罕至的深處,在棉花種植的田間,科研工作者用堅守和創新,鑄就了屬于人民和土地的科技創新成果。這些碩果,不由白紙黑字寫就,而是借用信仰鑄就的如椽巨筆,撰寫在祖國大地上,撰寫給全體人民。
中國希望:在科研的“黃金時代”,以“科技夢”助推“中國夢”
科技興則民族興,科技強則國家強——重溫歷史,幾多感慨,幾多壯志。
近代以后,由于各種原因,我國屢次與科技革命失之交臂,從世界強國變為任人欺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。
如今,站在新的起點,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。一些科技工作者表示,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實現的,需要科技的強有力的支撐。這就需要把習近平總書記對科技工作者的要求落到實處。
——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,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注入新動能。
當前,我國經濟總量已居世界第二,但經濟發展中“大而不強、大而不優”的問題仍然存在?!半m有智慧,不如乘勢?!笨萍疾控撠熑吮硎?,我國多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表明,要想抓住科技革命機遇,就要準確判斷科技突破方向。
發布實施《“十三五”國家科技創新規劃》,研究提出科技創新2030-重大項目立項建議、國家實驗室組建方案并經中央審議通過……一系列引領國家科技創新的重磅規劃和方案密集出臺,清晰定位科技創新供給的新坐標。
道不可坐論,事不能空談。在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新征程上,我國面向2030年部署的重大科技項目將和2006年開始實施的國家科技重大專項,形成遠近結合、梯次接續的系統布局。
——聚天下英才而用之,讓更多千里馬競相奔騰。
“十二五”期間,我國科技人才隊伍迅速壯大,人力資源總量超過7100萬,R&D人員總量535萬;回國人才超過110萬,是前30年回國人數的3倍。
《“十三五”國家科技創新規劃》《關于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見》《關于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見》……聚焦科技人員和社會反映突出的體制機制問題,一系列科技改革和創新發展的文件與舉措,讓廣大科研人員迸發活力。
——讓蘊藏在億萬人民中間的創新智慧充分釋放、創新力量充分涌流。
“功以才成,業由才廣?!绷暯娇倳浺荒昵霸谥v話中指出,科學技術是人類的偉大創造性活動,一切科技創新活動都是人做出來的。
“培養世界上最宏大的創新創業隊伍,我們有巨大的人才資源優勢?!敝袊茀f負責人表示,一年來,中國科協推動開放型、樞紐型、平臺型科協組織建設,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進軍科技創新,組織開展創新爭先行動,在全社會營造崇尚科學、尊重創新的良好環境。
面對世界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日益興起的態勢,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強大的科技創新力量。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,揚起13億多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憧憬的風帆,發動創新的強大引擎,中國這艘航船正向著世界科技強國不斷前進!
(轉自互聯網)